短短二十多年的藝術品市場發展神速,經歷了收藏時代、投資時代和資本時代。當下是資本時代的初級階段,其根本特征是藝術品金融化,也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。
藝術品金融化是時代需求,也是世界潮流。國際上著名金融機構,如瑞士聯合銀行、荷蘭銀行都設有分支,成立專門的藝術銀行。當下互聯網快速發展也為藝術品金融化提供了條件!八囆g+金融+互聯網”成為一種新型的模式。
藝術為什么愛上金融?其目的就是做大,可以讓藝術插上騰飛的翅膀。藝術品進入資本時代,資本大鱷瘋狂吞食藝術品,市場進入了億元模式。藝術品金融化之后,降低了藝術品投資門檻,人人可參與,個個有機會。例如,藝術品等額化就是把一個大蛋糕切成若干等分。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在傳統畫廊、藝博會、拍賣行等平臺之外,又引進了全新的交易模式:線上終端,數據管理,自由交易。這個模式是互聯網化,讓藝術品交易也更加公開、公平、公正。
金融傍上藝術。資本時代如何避險是金融大佬們必須考慮的問題,藝術品可以幫助做到,同時追逐投資收益快速斂財,藝術品都能承擔。在金融資本眼中,藝術品只是產品的替代物,與鋼鐵、石油等物質沒有什么本質區別。在資本時代藝術品市場上發揮作用乃至于呼風喚雨的不是藏家,而是資本投資人。雖然許多職業評論家、藝術家對此耿耿于懷,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了,但現實狀況便是如此。盡管中國藝術品市場二十余年間發展很快,但富人的增長速度更快。在擁有巨額財富之后,富人們還喜歡追求品味、檔次、時尚、文化、風雅等等,這些要求藝術品都可以統統滿足。
從理論上講,藝術品金融化有幾種方式 :
一、藝術品信托。這是首開生面的金融和藝術品對接的形式,由眾多不確定投資者不等額出資匯成一定規模的信托資產,交由專業托管機構操作,主要投資藝術品,按投資者的比例分享利潤。
二、藝術品典當。除了融資功能外,藝術品典當還有幾個新的功能。即保管、鑒定、評估等功能。
三、藝術品銀行。北京一家美術館曾推出“藝術品租賃業務”?蛻糁灰匆幎ㄖЦ蹲饨,就可以從美術館里租走作品,用于放置家里、辦公室和會議場所。其性質類似于銀行承貸業務,因此該項業務被成為藝術品銀行。
四、藝術品期權?蛻襞c銀行簽訂協議,在未來一段時間內,如其選定的藝術品升值,客戶可以按照先前預定的價格購買該作品,只要交一部分保證金就可以把畫作拿回家,一年之后再決定是否購買。
五、藝術品份額化交易。把藝術品包裝成金融產品,利用金融集資原理和金融交易平臺,使得藝術品可以上市交易。
六、藝術品回購。往往是某一機構買斷某一藝術家作品,以固定的價格賣給不同客戶,以1年或2年時間為限,可以回購藝術品。承諾在購買價格基礎上每年增加10%作為對消費者每一年的回報。
七、藝術品證券化。把某一畫家某一時段的作品進行等額化,像有價證券一樣分到每一個消費者手上,中間可以流通,可以轉讓,可以折價,可以漲價,按證券的一套操作模式進行藝術品投資。
八、藝術品倉儲。往往銀行和金融機構是主角,把藝術品懸掛在大型的、公開的空間,如同超市一般,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。
九、藝術家公盤。有藝術家或藝術品持有人、投資收藏交易會員、第三方專業機構、第四方專業平臺組成。采用規范化、市場化、專業化、資產化、金融化、互聯網化等手段,解決真偽鑒定、市場定價、流通變現,交易信息披露等傳統難題。
十、藝術品管家。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,為投資收藏者提供基金、鑒定、質押、倉儲等多元化、綜合性管理服務,被稱為藝術品管家。
雖然金融機構眾多,但不少都在臨池觀魚,池中的魚很多,但池水很深。大家在觀魚的同時也悄然等待著,如果有誰率先跳進池中,實實在在摸到了魚,其余的人就會蜂擁而至。
提倡藝術品金融化,必須要求藝術界和金融界共同參與,方能做大做強。目前,藝術市場這一方熱情萬丈,豪情滿懷,而金融一方還在冷眼旁觀,非常謹慎。那么,目前藝術品金融化存在著那些問題呢?
首先是缺乏被廣泛認可的藝術品市盈率。市盈率是經濟學概念,一家企業能夠被拍賣交易乃至于上市,是企業的市盈率得到了共識,決定該企業是否被交易。藝術品的市盈率概念比較模糊,主要是藝術品價格制定模糊,制定專家不夠權威,制定價格的時效性、地域性變化大等等。先看制定標準 :根據經濟學原理,價格往往由價值決定,藝術品的價格制定比較復雜,不完全或者不是由藝術品的價值決定的。例如藝術家地位,社會影響力,藝術品數量的多寡,投資人藏家的認可,乃至于藝術家年齡、身體狀況都會影響到價格,這樣價格的制定標準就會顯得復雜。
專家不夠權威。市場的快速發展非常需要藝術市場專家來指導投資,但目前市場里普遍缺乏專家,特別是權威專家。由于自媒體發達,人人都是記者,個個都是專家,誰都可以發聲,看似遍地專家的狀況下,又處處沒有專家,真正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專家全國僅有幾個人,直接導致了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,來不及梳理,來不及總結,來不及制定相應的對策。
時效性、地域性變化大。中國地域遼闊,人口眾多,自然藝術家人數比例也比較大,分布在不同地方里,形成了帶有地域性質的藝術創作圈、投資收藏圈,價格的南北差異較大。例如,在廣東購買南京畫家任大慶的作品價位就比較低,在南京則賣得高。同樣的道理,廣東畫家周彥生作品在南京賣得便宜,在廣東則賣得貴。藝術品市場有高潮、低潮之分,通常高潮時名家的作品賣得貴,低潮時相對賣得便宜,這樣就為價格的制定、金融化的發展帶來了矛盾。
由于藝術品市盈率的模糊,民眾參加金融化的熱情不高,不積極,沒有像對待股票一樣廣泛的接受度,阻礙了藝術品金融化的發展。
其次是嚴重缺乏兩棲類跨界專家。目前,在藝術品金融化前沿,以金融界銀行業人士掌權的居多,更多的是以金融經濟理念,進行藝術品金融化,而忽視了藝術品本質特征。藝術金融化要求方案制定者、實施者不僅通曉金融經濟理念,對藝術也要懂行,除了熟悉中外藝術史,具有藝術鑒賞眼光之外,還要充分了解藝術品市場,預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方向,把脈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格局。當然這樣的要求難度很大,這一類人才非常缺乏,也是金融化發展過程中的瓶頸,是決定藝術品金融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方面。
如何更好地推進藝術品金融化發展?中外人士都在摸著石頭過河。近期有專家提出,建立獨立的第三方評估鑒定機構,還有人提出加大經紀人制度的建設,實行代理制等,是否可行?是否能為藝術品金融化走出一條新路?大家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