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磚論簡 書我情懷 覃業文
磚屬于古建筑用陶,從考古發掘表明,我國最早的磚是陜西扶風發現的一塊殘磚,它出土于云塘西周晚期灰坑中,從目前以發表的材料看,最早的磚文出現在戰國晚期,陜西咸陽出土的一批銘文磚,多為中央官署制陶作坊的磚文。早期的磚文大多數為戳印,少數是刻劃的,字數很多,與同時期的瓦文、陶器銘文十分相似,所以過去的文獻將它稱為陶文,這種現象由戰國末期一直延續到西漢初期。武帝之后,磚文的內容不斷豐富,表現形式多樣化,逐步從璽印式陶文的樊籬中解放出來,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。磚文是與甲骨文、金文、璽印文字、刻石文字同等重要的古代銘刻資料。到了東漢,磚文由關中地區擴大到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,遍及范圍之廣,顯然的磚文的出現、局長和興盛的時代,正是我國古代書體演變的時期。磚文不僅對歷史、考古的研究,而且對古文字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。我們所見到的磚文大金為民間書手所寫,出自明間書手的作品......詳細
書法作品每平方尺2000元
我所理解的篆書覃業文
中國漢字,如果從仰韶時期的大汶口和半坡文化算起至今大約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。期間,經歷了夏、商、周、春秋、戰國和秦等朝代,以甲骨文、金文、石鼓文、秦刻石、楚簡書為代表的字體,統稱篆書。就金文書法而言,它是對青銅和其他金屬混合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的統稱,亦有隨器形稱呼為鐘鼎文的。其實,銘文不僅限于鐘鼎,在其他青銅器上也有,故稱鐘鼎文并不確切。在殷商時代,青銅器的數量和種類已具有相當規模,但是長篇銘文并不多見,就出土青銅銘文最多的要數毛公鼎,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時期的銅器,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省岐山縣。鼎內壁鑄有32行共498字,其內容大意是:周王通過對宗周開國盛世的回顧,感嘆時政的艱難,為了中興周室,策命重......詳細